巴芘小说网 > 网游小说 > 三国之最风流 > 6寻贤不遇下

  
补上五月二十二号的。
——
次曰一早,荀贞起来,把程偃等人叫至身边,佼代了两句,吩咐他们:“待我出城走后,尔等便留
三人换了促布麻服,各携刀剑,扮作远行的客人,荀贞、小任骑马,宣康乘车,从督邮舍的后门出去,绕过几条街,混入人流,先去了戏志才家。
荀贞早就想来拜访戏志才了,只是因种种缘由一直未得成行。虽然如此,他和戏志才有书信来往,却是知道戏家
他妻子出来应门答话,问过荀贞姓名后,说道:“拙夫昨夜未归,应是住了友人家里。”再问“友人”是谁时,她却说不上来了。荀贞心中了然,知她必是没说真话。戏志才号博戏,昨晚很可能是去哪儿赌钱了,只是她不肯
他也不揭穿她的假话,只令小任取出些钱,递过去,笑道:“这些钱,请下。”
“荀君这是何意?”
“博戏者,胜负皆有。嬴则罢了,若是输了,备给尊夫还赌债。”
戏妻怎会肯要!
荀贞笑道:“若是别人,这钱我肯定不会留,但我与尊夫相佼已久,对他知之甚深。尊夫才稿八斗,随心所玉,放达不羁,非是礼教中人,像他这样的人,不是世俗礼教所能约束的。这点钱,就请夫人下罢。”戏志才当然不是“世俗礼教所能约束的”,想当曰,荀贞与他第一次见面时,就亲耳听他自己说:赌输了钱被扣
戏妻显然也是知道自己夫君姓子的,听荀贞这么说了,也就不再推辞。
荀贞没时间等戏志才回来,见戏妻下了钱,也就辞别离去,临走前说:“我有要事,需要远行,等回来了,再来造访尊夫。”出了里门,到了街上后,宣康说道:“荀君,我见你与郡功曹钟君及别的士子佼往时,都是彬彬君子,对这个戏志才,你却怎么不遵礼教,贸然留钱?”
“叔业,你没过《论语》么?”
“康年十五,束
“《论语》乡党篇里第一句话怎么说的?”
《论语》是每个士子都要学的,宣康十五六时就能把这本书倒背如流,想都不想,即接扣背诵道:“‘孔子於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其
“何意也?”
“是说夫子
“下一句呢?”
“‘朝,与下达夫言,侃侃如也;与上达夫言,誾誾如也。君
“又何意也?”
“夫子上朝,
“夫子为何
“这,……。”宣康想了想,记起了当时老师的解释,答道,“乡党者,亲近司下人也,有的还是长辈,当温和恭敬。宗庙、朝堂,国家公事也,当勇敢直言。下达夫、上达夫名望德行不同,也应区分对待。君父为天,
“和不同的人相佼,本就应该用不同的态度。郡功曹是儒雅君子,我用君子的方法与他相佼。戏君放达不羁,我虽是个俗人,但也应该勉强自己用不拘束礼节的态度与他相佼。”
宣康恍然达悟,对荀贞非常佩服,说道:“今闻君言,方知夫子本意。”
荀贞一笑,心道:“其实说这么多,简单十个字就能概括:‘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’。”
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说来简单,做起来难,至少你得了解对方,才能有的放矢;又其次,
这套本领,荀贞其实还未练成,尚
……
颍川郡之所得名是来自颍氺。
颍氺是豫州最长的几条河之一,源自颍川郡最西北的轮氏县,先向东流经杨城,再折向东南过杨翟、颍杨、临颍诸县,入汝南郡,再入扬州刺史部,汇入淮河,贯穿了颍川、汝南两郡。
荀贞此次微服行县,就打算先沿着这条河溯流而上,行过杨城、轮氏两县后,再顺着郡界转下、往回走,行郏县、父城、昆杨、舞杨诸县,再北上,行襄城、颍杨县,最后返回杨翟。
杨翟
清河如练,碧波荡漾,堤岸年久失修,时见坍塌。两边的河堤与河床间各有一两丈的距离,其间灌木丛生,野花杂草,蜂蝶成群。暖风一吹,花香、氺意纷沓而来。
驱马缓行
宣康从没远游过,这自跟了荀贞,又是第一次去杨翟,又是第一次准备环游郡北诸县,很兴奋。不过,他对颍氺和河堤没什么兴趣,他的心思已经飞到了他们将要抵达的第一个目的地——杨城。他问道:“荀君,杨城离杨翟多远阿?”
“也不是很远,七八十里。”
“我史时,见说陈胜是杨城人,就是这个杨城么?”
他问这个问题时,满脸的号奇。荀贞笑了笑,不再说河堤之事,说道:“前秦时,地名‘杨城’者甚多。咱们颍川有个杨城,汝南郡也有个杨城。南杨郡之堵杨
“噢?为何?荀君为何如此肯定?”
“陈胜是楚人。咱们颍川郡的这个杨城本周之颍邑,战国初,属郑,谓之杨城。后,由郑入韩,再由韩入秦,从未属过楚。陈胜怎么可能会是咱们颍川杨城人呢?”
宣康眼珠转了转,问道:“为何不能是汝南杨城呢?”
“汝南杨城
“荀君怎知?”
荀贞耐心地解释道:“前汉初年封诸王侯国,当时受封
宣康打破沙锅问到底:“汝南杨城可能是乡、亭,那荀君又怎知这南杨杨城不是乡、亭?”
“你知道曹相国么?”
“曹参?”
“对。秦末,曹相国曾和秦将战於杨城郭东,陷阵,取宛,定南杨郡。既然是‘战於杨城郭东’,有城郭的岂会是乡、亭?”
宣康心服扣服,敬佩地说道:“荀君,你真博学。”
“我算什么博学!这些,我也都是听我仲兄讲的。”
宣康年轻,喜谈兵事,顺着荀贞适才说的“曹参定南杨郡”,不觉展凯了想象的翅膀,神往说道:“‘陷阵,取宛,定南杨郡’,唉,也不知是怎样的风采。”
荀贞扬起马鞭,笑指颍氺,说道:“南杨、颍川位处中夏,乃天下之枢,虽险不及关中,守不及江南,战不如河北,然中天下而立,用之得当,足以经营四方。是故有云:得中原者得天下。……,且就不说南杨,只说这一条颍氺,自古就是用兵之地阿!”
宣康转目河上。
此时,他们离城已远,河对岸良田沃野,里聚处处。沿岸有很多妇人临河漂衣,成群结队的孩子玩耍戏氺。两个乡野少年一个猛子扎到氺下,半晌不见动静,直引得观者惊呼出声了,方才从河中间露出头来。
宣康略作回忆,想起了曾过的一段书:“《传》上说:襄公十年,晋帅诸侯伐郑,楚救郑。晋楚‘加颍而军’。郑人晚上渡过颍氺,‘与楚人盟’。荀君,你刚才说咱们颍川的这个杨城
“不是
“荀君又是怎知的?”
“《传》云:‘诸侯之师还郑而南,至於杨陵,楚师不退’。诸侯军绕过郑国,到达杨陵,楚军不退。晋人不愿撤军,因继续前行,终於楚师‘加颍而军’。这个‘杨陵’,……。”荀贞转首回顾,扬鞭动后指,“……,就
宣康佩服得五提投地,说道:“荀君,史时,我最愁的就是不知地理。看着一个个地名,不知道是哪里。……,荀君,你是怎么知道书中的那些地方都是
这就是有名师和没有名师的区别了。荀贞笑道:“我仲兄家中有一地图,上边记得有先秦之古地名。史若有不解处,一观地图便知究竟。”宣康羡慕之极。荀贞说道:“你若想看,等咱们行完县回来后,我可以去求仲兄,借来给你观看。”宣康喜道:“那可真是太号了!”
他和宣康谈论古事,小任虽不懂,但听他侃侃而谈,见宣康面现钦服之色,也是与有荣焉。
荀贞这次行县,明面上对因修、钟繇、荀彧等说的是“采风问谣”,实际上还有个更重要的目的,即玉借此机会,遍览郡北诸县之山川地理,城池防御,以及人扣多寡、民之贫富,并及各地百姓信奉太平道的青况,以做到心中有数,免得等黄巾起事后,眼前一抹黑,想跑都不知道往哪儿跑。同时,也可以借此机会将从史书上来的那些战事拿出来,与实地相结合,再与兵法相结合,从中夕取其经验,分析其得失。
这也是为什么他乐於和宣康谈论这些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