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芘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靖难攻略 > 第300章 父慈子孝
“此次下西洋,需要先灭安南,经占婆、高棉、暹罗、满剌加、苏门答腊、满者伯夷,并在当地设立旧港宣慰司。”</br>“结束后,舰队留驻南洋舰队三千人,而后北上勃泥、苏禄,在吕宋设立吕宋宣慰司,留驻南海舰队后北上泉州,返回江南……”</br>永乐元年十月二十日,当朱高煦站在沙盘前用教条指指点点的同时,他也将此次的下西洋路线给圈了出来。</br>跟着他将沙盘围起来的足有二十余人,朱棣、沐春、何福、瞿能、郑和、杨展等人皆为其中之一。</br>能让他们围起来观看的沙盘长宽皆两丈,囊括了长江以南的诸省与中南半岛,还有整个东南亚,以及更南边的南州(澳洲)。</br>这个沙盘是朱高煦吩咐东宫工匠根据自己所绘地图而制作,虽然没有后世那么详细,但依旧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乃至过后数百年里最为详细的立体沙盘。</br>毕竟作为本职专业与地质地理有关的人,别的不说,手绘地图还是信手拈来的。</br>小的岛屿记不住,但只要能手绘大岛屿就行,至于大陆的高原、平原与丘陵也只需要弄出个大概就行。</br>即便如此,这份沙盘还是让众人开了眼界。</br>看了这沙盘之后,他们才明白了为什么朱高煦说对安南政策必须强硬。</br>就安南那狭长地形与突破谅山后一马平川的地形来说,一旦遭遇不利的战事,许多残寇确实可以很快钻进西边的群山之中。</br>这种地理压制就好像云贵高原能时刻威胁四川盆地一样,哪怕打不过你,时不时冒出来偷袭几下也足够恶心你了。</br>“这吕宋、南洋、中南等地的面积不比我大明小,还有这南洲……”</br>朱棣扫视着这沙盘,可以说只是一眼就已经将这玩意视为了自己的禁脔。</br>“殿下,这诸岛为何颜色不一?”</br>郑和询问朱高煦,并用手指向了用染料刷上绿色、深绿和红白色的沙盘。</br>大海是蓝色他能理解,那这些呢?</br>“绿色是平原,深绿是热带丛林,红白色是干旱地区。”</br>朱高煦拿南洲来举例子:“南洲面积广袤,但只有约二成是森林和丛林,剩余八成都较为干旱,难以支撑森林的成长。”</br>“除了北部沿海、东部沿海和南部部分沿海,以及西南沿海地区适合开荒居住外,其余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合开荒居住。”</br>“不过这块大陆以我翻阅古籍来看,它的各类矿山应该是比较多的,就是过于分散。”</br>朱高煦还没说完,朱棣便询问:“有金银铜矿吗?”</br>“有,数量比日本更多,但是更为分散,而且距离我们太过遥远。”朱高煦指着广州划向南洲南部:</br>“从广州沿海前往适合宜居的南洲南端,起码有两万里,并且经过满者伯夷后,起码有一万里海路没有能够补给食物淡水的集镇。”</br>朱高煦一句话,便让朱棣心都彻底凉了。</br>倒是不像他那么见钱眼开,郑和比较好奇南洲的情况:“这么大的一块土地,上面没有人与国家吗?”</br>“有人,基本以昆仑奴为主,整个大陆分成几个部落,操不同方言,各占一处划定边界的狩猎地区,以猎取海陆哺乳动物及采集贝壳类动物和植物为生,武器以石器为主,但数量不到百万。”</br>朱高煦说罢,沐春也主动开口询问了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:“这中南半岛上,朝廷的三宣六慰就是这些插着旌旗的地方吗?”</br>借着他的话,众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岛,而整个中南半岛包括云桂等地都有颜色深红、浅红和各色旗帜插着。</br>“深红为国朝可以派遣流官的地方,浅红就是土司与土官自治的地方。”</br>朱高煦这一说,众人便知道大明在中南半岛的势力如何了,可以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中南半岛。</br>如果再拿下安南,那整个中南半岛就只有南边暹罗、高棉、占婆、满剌加等繁杂的小国了。</br>这些小国除了满剌加没有朝贡,其它都臣服在了大明的朝贡体系下,因此他们的旗帜也是红边的,只有满剌加是纯杂色。</br>“这么看来,整个中南只有安南、高棉和暹罗、缅甸宣慰司这几个地方有较为宽阔的平原。”</br>“这面积,恐怕不比成都八百里平原要小。”</br>沐春大致对比了一下,不过朱高煦却摇头:“是要大得多,不过因为派系纷杂,加上各国除安南外无法集权管理,因此开发的地方不算很多,大部分地区都是充满瘴气的丛林,闷热潮湿,还有许多蛇虫鼠蚁。”</br>“想要根治这瘴气,其实就是砍伐可以开发平原的树林,烧毁丛林,让瘴气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。”</br>“数百年前,这闽粤湖广一带还不是被人视为充满瘴气的地方,可随着人口南下焚毁树林,开垦荒地,这湖广也就成了鱼米之乡,闽粤也鲜有人听说瘴气为何物。”</br>朱高煦解释了中南半岛的情况,同时为了避免众人畏惧瘴气,也同时解释了瘴气如何消除的办法。</br>闻言的沐春深有体会:“这瘴气确实在闷热的丛林之中才会出现,我便染上了一次,幸好治愈了。”</br>想起患上瘴气而无法及时得到救治,只能病死在兵营之中的兵卒们,沐春便觉得心里蒙上了一层阴霾。</br>西南明军征讨刀干孟的战事中,麓川死伤近十万人,明军也死伤近一万五千人。</br>这其中死在战场上的不过六千人,剩余九千多人都是因为水土不服和瘴气、疾病而病死的。</br>这还是从四川、云南、广西等地调来的兵卒,如果是直接从北方调派兵卒前往西南甚至中南作战,那恐怕因病而死的人会更多。</br>“没错,这瘴气必须提防,因此日后对中南作战的兵马,尽量还是以云南、广西为主。”</br>“就算从二地选兵,也尽量以滇南、滇西南和广西西南一带的男丁为主,他们对瘴气比其它地方的人要更具抵抗力。”</br>朱高煦嘴里不断蹦出新词,但好在都比较白话,不难理解。</br>“这安南,走陆路就只有那几条路,倒是走海路可以随便突破。”</br>瞿能扫视了一眼安南的情况,这也是他第一次发言。</br>对于历史上这个差点阵挑朱棣,结果被朱高煦侧击阵挑的猛将,朱高煦本人还是十分欣赏的。</br>沐春、何福、顾成、瞿能及其子侄兄弟所组成的西南将领兵团,在不考虑任何火器,且朱棣与自己不下场的情况下。</br>朱高煦还真难找出能将击败他们的将领,更别说中南半岛了。</br>就连张辅、孟瑛都能把黎利这个跳梁小丑压着打,何况洪武后期表现亮眼的沐春。</br>“打安南有黔国公和几位,朝廷是十分放心的。”</br>朱高煦开口吹嘘了一下西南诸将,然后又说道:“不过云南并不稳定,我听说云南有几个土司趁着诸位离开云南之际叛乱了?”</br>“是!”沐春也不掩饰,直接道:“云南南部和西南的许多土司自持实力强大,唯惧我等。”</br>“眼下我等离开,他们便以为朝廷对付不了他们,但云南尚有王兆、王魁、沐晟、瞿郁、瞿陶等将领镇守,想来用不了几日就能平定。”</br>沐春如此说着,朱棣也抚了抚大胡子:“俺对你们放心,这种小事不用回禀,伱父亲是俺们兄弟的大哥,你也就是俺的家人。”</br>沐春实际只比朱棣小了三岁,但从辈份来说,他确实是朱棣的侄子,对此他也没有反驳。</br>就这几日的交谈来说,沐春已经对曾经帮过自己忙的朱高煦,以及曾经熟悉的朱棣臣服了,毕竟他也与朱允炆书信往来过。</br>总体来说,朱允炆的性子并不软弱,可许多事情却没有自己的主见,尤其是军事上,所以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。</br>对于习惯了朱元璋这种有主见有思路皇帝的沐春来说,他与朱允炆确实不是很合得来,而且朱允炆也从未将他视为家人来看,这不免让他有些失望。</br>他之所以尽忠职守,除了因为父亲的遗命,还有就是朱元璋对群臣的那句话。</br>“这孩子是朕的家人,不用试任。”</br>仅此一句话,让沐春怎能不专心戍边?</br>如今这句话被朱棣以另一种形式说出,不管是不是做戏,但总归让沐春心里高兴不少。</br>“西南那边,各土司都愿意出兵,其中丽江的木氏愿意出兵三千,不过他们军纪还算严明,臣便没有让他们参与。”</br>沐春提起了木氏,这让朱高煦想起了木氏这天然的高原兵。</br>丽江木氏自明洪武十五年归附明朝后,便被朱元璋赐汉姓为‘木’,并封其为丽江土知府。</br>由于从木氏手中拿走了南边的一些土地,因此朱元璋为了补偿他们,便授予他们世袭土官知府,永固石门、镇御蕃鞑,节制丽江及北部青藏一角的权力,并准许他们在当地开采金银矿。</br>有了朱元璋和明代历代皇帝的准许,木氏土司也开始在当地开采银矿,同时用武力向北与昌都、三塘等地的吐蕃人争夺金矿、盐矿,用获取的金银来兴修水利,发展丽江的农牧业及手工业、商贸业。</br>朱元璋在事后还为纳西族开办儒学,让木氏汉化加深,到成化年间便以知诗书、好守礼义而著称,与蒙化、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。</br>不过与蒙化、元江土司野心勃勃不同,木氏倒是秉持小族不闹事的想法来过自己的小日子,每当大明遭遇战事,也积极向朝廷捐饷银、战马,多次派士兵帮助朝廷征战,成为全省土司之首。</br>努尔哈赤起兵后,木氏也急忙捐饷银一万两,上疏愿意出兵,不过当时的理塘等地番人作乱,万历就没有同意他们出兵。</br>萨尔浒战败后,木氏也多次向朝廷捐饷银,不过在南明日薄西山时,木氏也秉持小族不闹事的想法投降了清朝。</br>对于他们投降清朝,朱高煦倒是不觉得有什么,毕竟以纳西族的情况来说,如果真的顽强抗清,那很有可能会惨遭灭族。</br>就他们身为云南三大土司而有明二百余年不搞事的处事方法来说,木氏的家教不用多说。</br>这样的小族,刚好可以成为大明日后控制青藏的代理人。</br>“木氏我听过他们的事情,据说他们不似其它土官抗拒汉化,反倒是主动接纳儒学,族人知诗书、好守礼义。”</br>朱高煦开口说起木氏的情况,也变相在为朱棣介绍。</br>朱棣闻言便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,故而将目光投向了沐春身上。</br>沐春见状也颔首道:“木氏确实乖顺,土知府木初对朝廷调令从不抗拒,深明大义。”</br>“那是好事,不过他们不善在丛林打仗,还是别去了。”朱棣抚了抚须,同时对旁边的王彦开口道:</br>“赏丽江土知府木初锦缎五十匹,绸缎一百匹,钱五百贯,以此嘉奖其忠心。”</br>“是……”</br>王彦应下,朱棣也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南洋地区。</br>“这次下西洋,只在南洋周转一圈?”</br>他询问朱高煦,朱高煦也指着海上插着的那一面面红色小旗说道:“如此一圈,便有两万余里,且海军还要参与平灭安南之战,舰队还需要再旧港、吕宋设置宣慰司与南洋、南海二卫,这一来一去恐怕要整整一年。”</br>“一年?”朱棣盘算了一下,差不多就是他打完兀良哈回来的时候。</br>“南边的事情你看着安排便是,俺关心的是这次下南洋能带回多少东西,又该带去多少东西。”</br>朱棣说罢,朱高煦稍微思考后便开口道:“瓷器、茶叶、生丝、红糖、布匹、绸缎都是国朝贸易物品。”</br>“至于南洋诸国的特产,主要以苏木、胡椒、檀香等香料,以及珍珠、珊瑚为主。”</br>“与他们贸易,金银等物难说,但香料却能获取不少。”</br>“此外,早年色目商人下西洋贸易带去了大量铜钱,也可趁此机会将铜钱收购回来。”</br>“当然,更重要的还是在旧港设立海关,在吕宋设立宣慰司的同时册封当地华侨为官,训练兵马去探寻北边的金银矿。”</br>“此次下西洋贸易所获应该不低于二百万贯,但长期来看,吕宋的金银矿如果能找到并开采,每年输入朝廷将不少于五十万贯。”</br>朱高煦说罢,朱棣也满意了起来。</br>吕宋、日本、西南……</br>这三处的官营矿课与市舶司如果都能步入正轨,那大明每年躺着什么都不干,也能从这些地方收获四百余万贯的利润。</br>这笔钱只要长期且稳定,那加上茶课与盐课,足够支付文臣俸禄之余,再解决营造北京的问题。</br>下西洋的所获,也足够解决黄河、运河、吴淞二江的疏通问题。</br>如此一来,剩下的军屯籽粮、田赋等五千余万石粮食即便划出一半支付军饷,却还有一半可供自己使用。</br>“老二果然还是像俺的……”</br>朱棣洋洋得意,浑然忘了他上次骂朱高煦一点也不像自己,反倒是像个抠砖缝的。</br>“广西的事情进行如何了?”</br>朱棣高兴之余询问了广西的情况,一旁的王彦也回应道:“回陛下,傅都督已经在钦州训练了三万兵马,辽东的火器也调拨南下,如今已到了福州,想来年末应该能抵达钦州。”</br>“嗯……”朱棣颔首,随后似乎想起了什么,突然看向沐春:“沐春,俺记得你也善用火器对吧?”</br>“回陛下,臣善用火器,但辽东的火器还未见过。”沐春作揖回答,他也很好奇被吹嘘得天下无敌的辽东火器是个什么模样。</br>“老二,你看……”</br>朱棣看向朱高煦,兴许是觉得他搞钱有一手,就连态度都软了不少。</br>“明日由儿臣带诸位前往大教场参观火器训练吧。”</br>朱高煦明白朱棣的意思,并趁机开口道:“辽东那边军械局一直开着工,库存还有三千火绳枪和五十门野战炮,十门攻城炮。”</br>“儿臣可以调这批火器南下,运给昆明,让大军先训练,等四月再运普通火绳枪万支,大号火绳枪两千支,野战炮一百门,攻城炮二十门前往云南。”</br>“好!”朱棣抓了抓胡子,脸上笑呵呵的看向沐春、瞿能等人:“沐春,你们这次赚到了,这些东西就是俺都没有。”</br>“是,臣多谢陛下和殿下隆恩!”沐春等人虽然还不清楚这些火绳枪、攻城炮、野战炮是什么东西,但他们能听出这些是好东西。</br>“好了,都退下吧,明日由太子带你们去大教场看火器去。”</br>朱棣下了逐客令,群臣见状,这才恋恋不舍的看了一眼沙盘,随后离开了武英殿。</br>朱高煦见状也准备让人抬走这沙盘,却不想朱棣质问道:“你干嘛?”</br>“自然是抬回东宫,您不是说南边的事情由儿臣管吗?”朱高煦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。</br>“南边事情归你管,但这沙盘你给俺留下。”朱棣果然暴露了本性,更是堂而皇之地继续:</br>“另外,你什么时候让人也给北边弄个沙盘,俺看你南边沙盘都弄得不错,北边肯定也可以。”</br>“反正你东宫工匠多,弄这么个东西肯定很快。”</br>此刻的朱棣活脱脱像一个强盗,说完了沙盘后朱高煦本以为他说完了,却不想朱棣继续道:</br>“还有,北征的事情俺先不争了,就定在永乐三年四月。”</br>“不过这火器得提前拨给大军,俺明年四月就调你麾下的肇州左右二卫,还有羽林左右二卫北上去辽东训练。”</br>“到时候北直隶出二卫兵马,你渤海出一卫兵马。”</br>“俺算了算,合计是三万六千多人,比预计的多,但也多不了多少。”</br>“到时候也别征调民夫了,你渤海出挽马,俺从北直隶调六万屯兵运粮,免得耽误关外百姓开垦荒地。”</br>朱棣讲得头头是道,不过朱高煦却越听越不对劲。</br>原本定好的是两万人,五万民夫,后来增长到三万人,六万民夫。</br>到了现在,居然是三万六千人和六万屯兵,而且渤海还得出挽马。</br>“爹,你这帐不对……”</br>朱高煦看着朱棣直皱眉头,可朱棣却大马金刀的走到一旁椅子上坐下,翘着二郎腿拿起茶杯:</br>“这鞑靼瓦剌虽然在内斗,可万一要驰援了兀良哈怎么办?”</br>“你之前不是说驱逐了兀良哈后,要在漠东设三个卫,归大宁都司管吗?”</br>“俺想了想,觉得你说的很对!”</br>“三万六千人,打完之后俺就让你的肇州左右二卫,还有渤海的一卫兵马驻扎在漠东,然后你再从渤海调两卫兵马充入你的女真八卫不就行了?”</br>“漠东那地方好啊……”</br>“要是没了兀良哈,那几千里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朝廷放牧的地方,这放牧的地方俺想了想,还是得交给你才妥当,别人管起来,俺不放心……”</br>朱棣侃侃而谈,语气就好像朱高煦占了莫大的便宜,可问题朱高煦也不是傻子。</br>南边的事情就足够他忙活了,现在朱棣打了漠东之后还想丢给他。</br>是,原本这地方朱高煦是准备自己治理的,但经过朱棣这么一说,朱高煦突然发现一个不好的苗头。</br>这老头子的意思看上去是只管打不管治,所有的政务都得堆积到自己头上。</br>这还不是最主要的,主要的是他现在话里话外不是瓦剌就是鞑靼,他想干嘛?</br>朱高煦走上前坐在朱棣一旁,舔了舔干燥的嘴唇:“您老实与我说,您是不是准备打完兀良哈就去打鞑靼?”</br>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推算了一下时间,如果朱棣五月出兵十月回来,那刚好就是赋税清点过后的时间。</br>大明的财政朱高煦了解,到时候郑和刚好回来,朝廷账上肯定会多出二百万贯。</br>这二百万贯如果丢到北边,朱棣能带着几万人在北京一蹲就蹲好几年。</br>到时候他肯定会轻骑南下,钱一到手他绝对安分不下来。</br>“你这是什么话?”朱棣似乎被戳到了重点,立马就放下了二郎腿。</br>“百姓负担沉重,北征一次已经不容易,俺怎么可能连续两次北征?”</br>“您最好是这样……”朱高煦直勾勾看了一眼朱棣,随后起身看向了王彦:“让东宫的工匠来仿制两个沙盘,一个运到东宫,一个运到六军都督府。”</br>话音落下,他便转身对朱棣作揖:“儿臣告退。”</br>片刻,朱高煦转身离去,朱棣则是瞧着他的背影,脸上表情难受。</br>王彦凑了上来想为朱棣斟茶,可朱棣却看向他:“狗儿,你老实说,你是不是把俺的想法告诉老二了。”</br>“啊?”王彦愣了下,哭笑不得道:“陛下,我可是寸步不离您身边啊……”</br>“那他怎么知道俺想休息几个月就北征鞑靼。”朱棣狐疑的看着王彦,还暴露了自己的想法。</br>“这个,奴婢也不清楚。”王彦无奈为朱棣斟茶,随后退到一旁。</br>朱棣则是看了一眼四周,瞧着这处宫殿,心里不安道:“这地方好是好,就是总觉得俺爹随时会从哪里走出来,还是得早点营造好北京,去北京住着。”</br>“不过也应该没事,俺爹若是来了,俺便说是高煦不小心把允炆逼死的,俺当时还在北平不知道,不然肯定会教训他……”</br>他的喃喃自语,让站在角落的王彦感到后背发寒,情不自禁看了一眼四周,一晃眼便在一处窗口看到了伸出半个头的朱高煦。</br>“您……”</br>王彦还没说出来,却见朱高煦做了一个嘘的动作,只能闭上了嘴。</br>显然,朱高煦刚才没走远就跑回来了,刚才朱棣的话,更是被他一字不差的听到了耳内。</br>只是背对着窗口的朱棣还不知道,还在翘着二郎腿喝茶,时不时感叹:“老二还是太嫩了……”</br>(本章完)</br>